本文作者:阿代
《菊石》上线了,这部由《上帝之国》导演弗朗西斯·李执导,凯特·温斯莱特和西尔莎·罗南主演的电影,北美上映后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一方认为弗朗西斯对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可以“简单粗暴”的处理(《上帝之国》),但对两位女士则不可以,她们必须含蓄、矜持,压抑之后有的放矢地释放情绪。另一方认为“导演的巧妙之处在于拒绝给这段关系涂上过于缠绵浪漫的色彩(BBC评价)”。众口如此难调,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凯特·温斯莱特的电影,二十年前看过《泰坦尼克号》,那时候她还很青涩;之后也看过诸如《罪孽天使》、《朗读者》之类,都没能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对于她被冠以“演技派”女星头衔,我是直到《菊石》这部电影才有了真切的体会。
九零后西尔莎·罗南是近年来活跃在电影界的后起之秀,曾多次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伯德小姐》终令她成为了获奖大满贯。去年主演剧情电影《小妇人》再次令她大放异彩,被《卫报》评为“年度十佳女演员”。
『尽管两人分属中生代和新生代,但都是演技、颜值兼备:这两位年龄相差19岁的女神,在《菊石》中谈了一段跨越阶层和世俗偏见的恋爱,也成就了一对新的银幕CP。』
——《环球银幕 》2020年12期
《菊石》风格粗粝质朴、情节寡淡乏味。有人诟病其中的激情戏尺度太大,有人嫌弃主角感情推进突兀。但是,影如其名,也许正如《卫报》所言:“这不只是个爱情故事,也是一件迷人的艺术品,就像菊石一样闪闪发亮。”
凯特扮演的玛丽·安宁(后简称玛丽)是十九世纪英格兰的一位化石收集者与古生物学家。她曾有过三次重大发现:1811年发现了史上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1821年发现了史上第一具蛇颈龙亚目的化石;1828年发现了双型齿翼龙化石,该物也被认为是第一个完整的翼龙化石。正是玛丽·安宁的这些贡献为“生物会灭绝”理论提供了关键的证据。她发现和制作的化石标本,至今存放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内。
玛丽与母亲在海边小镇莱姆里吉斯经营着一家店铺,靠贩卖廉价的旅游纪念品和化石标本相依为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生活枯燥无趣:清晨退潮时,去布满礁石和淤泥的海滩采集贝壳、化石,回家分类处理。贝壳经过简单加工,制成小工艺品出售给游客;化石往往需要更多时日精细的清理,等待着收藏家。尽管玛丽勤劳专业,但是她们依然一贫如洗。
某天,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默奇森先生带着妻子从伦敦而来,想要收购玛丽刚发现的化石标本。他的主要目的是恳请玛丽收他为徒,带他寻找化石,教他分辨化石的知识。
这个男人对玛丽彬彬有礼,可是对自己的妻子却很是独断专行。就餐时坐在哪里,点什么菜品,他丝毫不给妻子话语权。晚上就寝时,妻子稍稍提出温存的暗示,即刻便被生硬的拒绝,在默奇森先生的心里,夫妻间的那点儿事只为生育后代而做。
果不其然,艰苦的工作环境哪里是有钱的收藏家所能承受。不二日,他便留下羸弱的默奇森太太,自顾踏上了探险之路。
为慰藉妻子(后称夏洛特)独自留在异乡的孤单寂寞,绅士斥资将她托付给玛丽照顾,希望培养出夏洛特的兴趣爱好,疗治她因小产而生发的抑郁症。就这样,夏洛特闯入了玛丽隐世无争的生活。
不情愿的玛丽带着郁郁寡欢的夏洛特,别别扭扭一起来到海边。玛丽一副凶脸孔,工作起来没半句闲话,在海滩上随意小便,用脏兮兮的围裙揩手、掰干粮吃;夏洛特是一位年轻的富家阔太,锦衣玉食惯了,在她眼里玛丽的行为粗俗不堪,而她高高在上的语气,又让玛丽感觉自己被颐指气使。二人相看两厌。夏洛特把玛丽当作是丈夫雇佣来陪自己疗伤的保姆,玛丽认为夏洛特之于自己的化石挖掘工作完全多余。她们一言不合,即分道扬镳。
抛开玛丽,夏洛特独自去狂风巨浪的海边沐浴,不仅没能疗慰她心中对夭折婴孩的哀悼之创,反而受凉发起高烧。翌日,举目无亲的她昏倒在玛丽家门口。
嘴硬心软的玛丽接受医生建议日夜不歇地照看着病中的夏洛特,眼见卸下华服的夏洛特气若游丝,善良的玛丽硬着头皮到前女友的药膏店买来特效药。在玛丽的悉心照料下,夏洛特渐渐恢复了活力;同枕共寝,使她们抛却了阶级界限,互增了解。
当她们再次来到海滩迎着阳光,玛丽的嘴角微微上扬,古板的脸上露出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笑意,情愫悄然而生。
相处中,夏洛特对玛丽在化石领域的非凡才华心生敬意;玛丽也感受到夏洛特的脆弱、倔强,发现了她对音乐的喜爱。她们握着手叩响医生家音乐演奏会的大门。
宴会上,夏洛特很快融入了小镇的圈子。玛丽却坐在演奏会最后一排,她看到夏洛特和自己的前任谈笑风生,不禁醋海难平,忿然离席,在雨中落寞地归去。
玛丽将心事写成诗,被晚一步回来正要兴师问罪的夏洛特发现。作为唯一的读者,夏洛特似乎看懂了这些字句,她毫不掩饰地向玛丽示好。
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同心协力发掘搬运着海边的巨大化石。摇曳的烛光里,她们并肩清理化石标本,情欲一触即发。波澜不惊的海水中,她们相拥而笑。
四周或者是六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夏洛特收到了丈夫的来信,她要回伦敦去了。分别前夜,她们没有言语,只用身体温暖彼此。镜头一转,夏洛特收拾起自己的行李,特意往里面放了两块石头。玛丽目送着马车远去,又回归到原本枯燥无味的生活中。
重病的母亲去世后,玛丽的前女友鼓励暗示她可以和夏洛特保持书信往来。终于,夏洛特的回信如期而至,信中邀请她去伦敦大英博物馆参观,看一看多年前亲手制作的那个被人们重新命名为“鱼龙”的化石标本。
玛丽满怀期待,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赶到夏洛特的家。
然而贵族的豪奢令玛丽手足无措。欣喜的夏洛特并没有看出这些,她已经为她们的未来计划周全了:她为她准备了一间毗邻自己房间的卧室,为她添制高档的衣服,甚至替她设计房间的布置。她不忍玛丽独自在那片恶劣的海滩辛苦劳作,希望玛丽就此留在自己的身边。
玛丽拒绝了夏洛特的好意,她不愿做被圈养的金丝雀,她有着胜于生命、胜于爱人的事业。
在大英博物馆,玛丽如愿看见了自己的化石成果,它已被冠以他人的名义存放在一个玻璃展柜里。
此时,夏洛特不请自来。隔着那厚厚的玻璃,隔着那具珍贵的鱼龙化石,在男人们穿梭的大英博物馆,两个女人相顾无言。
影片定格在她们望向彼此的画面,黑色的屏幕上滚动出复古的字体,伴随着渐行渐近的海浪声……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剧情确实颇为俗套:海边、孤独的灵魂、分歧、吸引、分离……那些想从电影中寻到一段旷世绝恋的人们,大可放弃。你只能从中看见一位生活艰苦的底层劳动妇女琐碎的日常。如果怀着猎奇心理,想找点刺激,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所谓船戏,也不过短短两三分钟。《菊石》展现的本来就不只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夏洛特甚至算不上玛丽的知音。夏洛特的手,纤细、灵巧,那是用来弹奏钢琴,用来绣一方精致的十字绣手绢的。玛丽的手,黑实、粗糙,布满伤口,那是用来处理化石标本的。这也预示着她们各自的生活轨迹。她们一旦离开那片海,就已注定永隔天涯。
但是当无数遍重新审视它时,我却意识到吸引我的并不是单薄的情节。因为整部影片其实都是基于玛丽·安宁的视角建立的。她的生活、她的工作、她的情事……这就解释了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夏洛特不够立体的问题。夏洛特这个角色不需要立体,她只是玛丽眼中的一个爱人,就像那些经她慧眼识别的化石一样。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导演的意图:19世纪的英格兰,被极端父权和阶级分化统治。玛丽醉心于化石研究,但是她无法跻身真正的科学家行列,她的成果被肆意掠夺。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沉静被动的性格,轻微社恐也使她不易为人们所铭记。历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少之又少,导演想要为她加入某些色彩,使这位伟大的化石猎人留给世人的印象不再单薄苍白。同时,夏洛特则是导演想要表现的当时女性在父权社会中被压抑的另一种状态:即使身在豪门,衣食无忧,她们也同样孤独失语。
导演正是想为这两类女性发声,在她们被湮没的浩瀚历史中,给予她们一场爱情,哪怕如烟花般短暂。夏洛特的爱是明丽的,她可以为玛丽一尘不变的生活调出一抹亮色。玛丽的爱是温暖的,你不敢下水,我就先下去,再扶着你不会让你跌倒;你喜欢弹琴,我就为你争取到听演奏会的机会;你要搬这块石头,我就和你一起搬;你要走,我就送你到村头。用夏洛特来映照玛丽,用玛丽来温暖夏洛特,可谓匠心独具。如果说玛丽是弗朗西斯手中的菊石,那么夏洛特就一定是玛丽心中的鱼龙化石。
所以,只要玛丽的形象塑造成功,这部电影就已经圆满了。而凯特·温斯莱特不负众望,以精湛的演技撑起了整部影片。
别被情节束缚,多看几遍,你会发现所有情绪都在凯特的眼波中流转。玛丽如菊石一般,外表坚硬,内里柔软,凯特将这种克制而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自卑与孤傲共存,渴望与隐忍同生。
没有荡气回肠的情海翻波,没有令人怅惘的世俗阻碍,只有大海无情地潮起又潮落。阴冷的色调下,《菊石》如此独特,褪去它的外壳,竟是这般熠熠生辉。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重点讲:复仇公主的恋爱法则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