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市一名五年级的男生写了几封恶作剧情书塞进几位同学的抽屉里,孩子们窃窃私语、捂嘴嬉笑。班主任骆老师得知此事,没有遮掩、批评,反而晒出来点评情书:“情”有很多种,情书要能表达真实的情感。还让孩子们试着给老师家长或朋友写。学生注意力转向学习和阅读中,渐渐忘记了“情书”这事。
这位班主任可以说做的是非常好了,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得孩子可以正视自己的感情。
现在回想起我们小时候,老师一旦发现哪两个同学“早恋”了,就会立刻被请家长,有的初高中甚至会开除其中的一位同学。即使上了大学,有些父母都不同意孩子谈恋爱,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可是,一到了大学毕业,父母就会催,“都这么大了也不处个对象?”、“什么时候把男/女朋友领回家啊?”仿佛我们一夜之间就学会了怎样谈恋爱,马上就能有一个男/女朋友。罗马非一日建成,谈恋爱也非一日之功。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早恋”,但他们有权利去知道什么是“爱情”。
少年的烦恼:“我心里在想什么?”
根据心理学家对青春期的划分,青春期主要是指青少年13到23岁的这一时间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灵的发育阶段,女孩大概在11或12岁开始进入发育期,而男孩则在13、14岁才开始进入发育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除了身高和体重的增长,第二性征也开始出现,青少年在生理上会产生急剧的变化,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这个时候,他们就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渴望去了解异性,接触异性,想要和异性同学去建立友谊。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心理学家何林渥斯也称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指青少年由于他们身心的发展逐渐试图摆脱成人的监督,成为自己考虑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独立的人的过程。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性增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他们想要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父母的依赖,强烈希望别人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然而,他们一时无法独立的处理很多问题,又不愿意向别人求助,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与同性伙伴在心理上又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为了避免自己的孤独心境,青少年转而会希望得到异性的陪伴。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媒体对爱情故事的宣传,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片中对感情的演绎,都会对青少年有所影响。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说,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他们把这些观察到的行为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在看到与爱情有关的影视剧或动画片,以及网络媒体对爱情的追捧后,青少年会认为爱情很美好,就会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自己也想去追求一段“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
还有一小部分青少年,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恋爱,但由于周围的朋友都有“男/女朋友”,为了避免自己落单,再加上周围朋友的撮合,也可能会谈起恋爱。这种表现是从众的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混蛋的早恋:爱就大声说出来
这是在百度百科中对“早恋”的定义。可以看到的是,“早恋”一词,在世界范围内,只在中国内地广泛使用。其实,最开始中国反对早恋,是为了实行晚婚晚育政策,慢慢的,由于青少年高考以及课业压力的增加,就把“早恋”一词应用到了青少年身上。
近期发生的一件少女因疑似早恋遭老师言语暴力而跳楼的事件,班主任龚某怀疑学生丁某疑似早恋,对丁某进行了言语暴力,导致了学生跳楼。这就是因为班主任老师不会正确处理早恋问题而导致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太多太多了。
小丽(化名)是一名32岁的女士,未婚,目前没有男友。
小丽的父母一直在催婚,给她安排了很多相亲,她没有一个满意的。她说:“不是我不想谈恋爱,是因为我怕了。”原来,在高一的时候,小丽和一名男同学很亲近,两人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平时下课也会一起讨论一些彼此不会的题目,两个人很聊得来,放学也会一起回家。有一天,他给了小丽一封信,里面写着对小丽的欣赏,相约以后去同一所大学之类的话。过了几天,母亲在书中发现了这封信,等小丽放学回家,随之而来的是母亲的愤怒。母亲平日里的温柔全都不见了,嘴里说的都是“不要脸,你才多大就谈恋爱”,“你也别去上学了,直接嫁出去算了”,“你把我和你爸的脸都丢尽了”等等,甚至更恶毒的话。第二天,母亲去了学校,在学校里闹得人尽皆知。很多朋友都不敢和她玩,慢慢与她疏远了。这件事,把原本乐观开朗的小丽变得沉默寡言。
很多年过去了,母亲那一天的话都刻在她的心上,只要一谈恋爱就会想起,感觉很痛苦,所以直到现在她还是单身。母亲的几句话,毁了小丽一生。
谁没有经历过青春期呢?青春期时那种懵懂的爱恋是美好的,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德国作家歌德曾说,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青春期的爱恋没有错,错的是引导方式。
堵不如通,越是不同意青少年恋爱,他们会越反抗。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青少年会因为父母的反对,再加上他们处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选择与父母对着干,甚至为了反抗父母,做出一些极端的、过格的事情。
在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青少年是被允许谈恋爱的,有一些国外的家长是鼓励孩子去谈恋爱的,在美国的初高中里,如果没有谈过恋爱甚至会被嘲笑。在日本,中学生谈恋爱是常态,而且,在高年级的小学生中,谈恋爱也是正常的。
上图是一个日本综艺节目《这就是爱2017》中的一个环节“屋顶告白大会”。在这个屋顶告白中,日本的中学生被鼓励去向心中的人告白。校长说:“现在的年轻人啊,都是直接用line告白的时代了。原本所谓的告白,果然还是应该用语言传达。”
是啊,爱就应该大声说出来啊,因为只有体会到什么是爱,才能去学如何爱别人。
当一个少男,或者少女恋爱了,他们一定会因为爱而开始改变自己,也会通过爱而接纳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一个淘气小子可能会因为一个女孩的一句“我更喜欢爱学习的”而去努力学习,一个女孩也许会因为一个男孩一句“你长发可能更好看吧”而续起了长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体会喜怒哀惧等一些更为复杂的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去控制情绪和表达情绪,慢慢的,从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同时在恋爱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探索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自己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更舒服,加上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以及婚姻生活一定可以过得更幸福,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会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合适的人。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时代,可是,在中国家长的眼里,青春期的爱恋什么时候能摘掉“早恋”的帽子呢?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感情做好引导,而不是一味批判。希望等到孩子长大那一天,会对父母说:“谢谢爸爸妈妈,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没有直接反对我谈恋爱,而是让我知道如何去选择和取舍。”
文/王迪(燕园心理团队)
你怎么看待“早恋”?
你的青春期有怎样可爱的小故事?
本文重点讲:恋爱舞台漫画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